News
大家普遍认为,此次展览是千年文明与现代传播的一次深度对话。通过展览要让各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守护、共同发展的故事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共同构建可知可感、可亲可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网络精神家园。以文物为钥匙开启历史记忆,以网络为桥梁连接亿万心灵,必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7月20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举办的《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以下简称“《中国面孔》”)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结构性成长,为推动全球治理的“后西方”化、整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要真正实现“后西方”的全球治理,还需要不断推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制度创新能力以及参与方式转型,使其真正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
所谓历史耐心,意指历史主体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经验的确证,面对长期性、复杂性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长远的历史眼光、稳健的战略安排、从容的精神品质。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我们党对完成重大历史任务所必需的战略定力、精神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自我要求,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意蕴。
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迅速,消费方式持续优化,重点消费领域成效显著,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消费模式正从一种生活理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市场行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2.4万亿元,同比增长4.6%。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 ...
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坚守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公正转型、强化务实行动等重要倡议,为全球绿色转型和生态治理指明方向。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十年期间,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履行《巴黎协定》内容,着力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构 ...
作者:赵晨、林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 ...
作者:宝潇然(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惨痛的教训警示我们,生产建设如果偏离安全轨道,必将付出巨大代价。唯有将安全发展理念内 ...
作者:王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冯伟娟(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生)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随着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中国更加深度融入世界,各国学习中文的需求愈发旺盛。2019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召开。2020年6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国际 ...
作者:马君俊(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赢得综合国力竞争、解决全球性问题、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青年人才 ...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明德书院 王一飞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将其充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 ...
作者:林月恩(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福建师范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