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整个研究历经一年半时间。2023年8月,这一成果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团队自豪地宣布:人们有望打破季节限制、不再依赖种植农作物提取糖,可更高效、精准获得葡萄糖、阿洛酮糖等。
为了拿到宝贵的科研数据,苏东林和团队常年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曾在科尔沁草原连续几天采集电磁环境数据。经过不懈努力,她和团队终于发现了电磁发射的内在规律,并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
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科学家联合主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迄今基于国际基准最快的量子随机数生成器(QRNG),其随机数生成速度超其他QRNG近千倍。这一突破将为医疗、金融、国防等依赖高等级数据安全的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相关 ...
5月21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二片区交流研讨会在合肥科学岛召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成都分院、西安分院、京区协作二片区以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各单位分党组(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建工作部门负责人、党务干部及部分论文作者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致开幕辞。合肥物质院党委书记周传忠、武汉分院分党组副书记曾静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则用一个小故事,侧面勾勒出中国科学家的创新之力。“近年来,我国开展了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考察中,我不小心在沙漠里打翻一瓶矿泉水,流出的水浸湿了地表黑色的苔藓。在严酷干旱的沙漠地区发现苔藓,本就令我们惊讶,更为神奇的是,这种正处于休眠、十分干燥的苔藓在接触到水后,只需3到5秒便立即转绿,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张元明介绍,通过随后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这种苔藓植 ...
一轮明月,自古以来寄托了无数人的向往与好奇。2024年6月,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为更好认识月球提供了重要机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提出了一种具有突破潜力的新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一种新型电池原型装置,其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可达当前电动汽车所用锂离子电池的三倍以上。该成果有望推动交通方式向电动化迈进。相关研究成果于27日发表在《焦耳》杂志上。 就电池的储电量而言,在给定重量下,其容量已接近物理极限。这一瓶颈问题对能源创新及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构成了严峻挑战。 此次的新电池是一种 ...
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东林感触最深的,就是科技创新向着“有组织科研”的方向不断进步。在她从事的电磁兼容研究领域,早期量化设计代替了后期测试验证,实现了产品品质的快速提升。“‘有组织科研’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也带来了科学认知转变。”她说。
来自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首次测量了束缚在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中胶子的分布特征。这一结果是理解胶子场分布的重大进展,将有助物理学家对胶子进行成像。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第二期读书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和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传达有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
由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和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HZDR)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中刊发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利用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XFEL)上的高性能激光器DIPOLE100-X,首次成功测量出液态碳的微观结构。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灵敏度极高的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罕见的毫秒脉冲星。这颗脉冲星与其伴星以3.6小时的周期相互绕转,并且有1/6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天文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掩食”,类似日食、月食。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